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徐延豪:35岁左右的科技工作者创新力最强,对他们的支持要持续稳定
今年两会,科技创新受到了格外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科技领域热点话题,日前,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徐延豪。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徐延豪
谈青年:
35岁左右的科技工作者创新力最强,对他们的支持要持续稳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方面要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另一方面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谈到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的关系,徐延豪表示,国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布局,这是一项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的工作。同时技术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在整个科研链条的不同阶段。
那么青年科技工作者该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徐延豪表示,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基础进行研究,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方向。专业方向确定后需要投入精力,潜心研究,锲而不舍,矢志不渝。他们有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经历多次失败,但这都是成功路上必须经历的,重要的成果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因此年轻人要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辛勤耕耘。
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将一半以上的基础科研费用投入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
对此,徐延豪表示,35岁左右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处在创新力最强、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将基础科研经费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倾斜,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想在某些领域取得成绩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希望这种投入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作为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潜心钻研,不急功近利,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如果这种支持是稳定的,那么他们可以在没有资金压力的情况下自如开展研究,更快出创新性成果。
谈破“四唯”:
要去掉“帽子”后面的相关利益,形成重学术、重贡献的风气
谈到中国当前的科技水平,徐延豪表示,这些年来,我国科技成果得到了显著提升,科创能力排名也居于世界前列,但在一些领域与头号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要正视这个问题,承认差距和现实,卧薪尝胆,迎头赶上。
尽管近年来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多次推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工作,但当前一些科研人才仍热衷于追求各种荣誉称号,一定程度还存在着科研资源、科研经费按照“帽子”分配的情况。
对此,徐延豪表示,这是科技界议论较多的话题,近年来破“四唯”的政策不断出台,唯“帽子”的现象有所遏制,整个评价在向重学术的良性状态发展。但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形成不唯“帽子”和重学术、重贡献的良好风气,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谈到越来越多院士担任高校校长的现象,徐延豪说,校长是一个管理者,对于校长的第一要求是管理能力,既有管理能力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担任校长是最好选择。院士担任校长尤其是研究性大学的校长,有利于高校学术水平提高。
谈《流浪地球》:
科幻是先行一步的科研,会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
谈到电影《流浪地球》、《三体》等国产科幻作品的爆火,徐延豪说,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就是通过作品把人类原来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表现出来。科幻是先行一步的科研,会给青少年很多联想,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
徐延豪表示,无论是《流浪地球》还是《三体》取得巨大成功,都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创作、制作水平的提升。回归本源,科幻并不是妄想,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联想。希望人们都能对科学产生幻想和联想,感兴趣的时候可以用艺术作品来呈现科学本身的奥秘。科幻的终极价值是传播科学,特别是在吸引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上发挥了独特作用,希望作家和创作者都来关注科幻发展,投身这一事业。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责编邓旆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