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连载:男女比例失衡,竟迎接了不到三成男生

时间 • 2025-07-23 10:13:42
班主任
学生
他们

(图片来源:千图网)

“阡陌的述说”即日起开始连载文学作品啦!

本期连载的是《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黄灯

“看见他们”

“看见更多的年轻人”

梁鸿贾樟柯韩少功

—特别推荐—

“哪怕二本院校的孩子”

“还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

从某种程度而言

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

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

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阡陌的述说2022.12.12阡陌的述说2022.12.12

10:01未知来源

播放

阡陌的述说2022.12.12音频:00:0010:00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

第三章

)

(

班主任——迎接新生

)

阡陌的诉说

1

很少有学生愿意离开广东半步

Qianmodeshushuo

第一次开班会,我拿到了全班的名单,共五十二人,三十八名女生,十四名男生,全部来自广东省。他们出生的年龄大多在一九八七年左右,也就是说,我当班主任带的第一届学生,是八零后。

让我奇怪的是,班上男女比例如此失衡,我难以想象,一个五十二人的班级,男生竟然不到三成;而在我念大学的时候,情况恰恰相反,同样是中文专业,四十六名同学中,女生十二名,女生不及三成。后来和教研室老师聊起,才发现,男女生比例失衡早已成为常态,我后来才明白,作为系部第一届学生,062111班的男生数量,和此后系部其他班级的男生比例比较起来,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数据。

以2015年网络与新媒体两个班为例,因为班级是到大二时,根据成绩绩点重新编排的,居然全部是女孩

(图片来源:千图网)

2007年6月,我开始休产假,错过了大二第一学期给他们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的机会。考虑到此后课程的安排,为了早点了解他们,在系部专业教师匮乏的情况下,在大一第二学期,我主动要求给他们上《外国文学史》,待我2008年2月休完产假,他们已经进入大二第二学期。此后,我再也没有机会给他们上过专业课程。

通过和他们上课以及日常的接触,我发现广东学生,相比我熟悉的湖南、湖北的年轻人,更留恋自己的家乡。在班上,我随机做过调査,很少有学生愿意离开广东半步,到外地念书或工作。

(图片来源:千图网)

这种执念,和我高中毕业最大的梦想,就是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远走高飞,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既让我困惑,也让我着迷。我突然发现,这种身处异地所带来的文化冲撞、映衬,除了让我更好地看清了自己,本身也极为有趣。

我甚至觉得,如果说,来广东的选择和留广州的决定,让我真正确认了自己湖南人的身份,那么,062111班孩子的存在,让我在这种奇妙的碰撞中,则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内陆人的认同。自然,“广东学生”这个固定的群体和概念,也伴随我班主任的身份,一步步扎根于我的内心。

(图片来源:千图网)

2

让他们获得学位,是我最头疼的事

Qianmodeshushuo

从2006年他们进校算起,我目睹他们踏进校门并度过波澜不惊的大学时光,然后在学校的后山和他们共度毕业聚餐,随后一直关注他们毕业后的漫长岁月。

仰仗信息时代的方便,通过QQ和微信建群,我随时都能知道他们的动向,在虚拟的网络中,有一个小小的空间,依然延续了我作为他们班主任的既定角色。

在中国教育的语境中,班主任意味着更多的担当,意味着一份信任的托付。尽管大学有专职的辅导员,学生学习上的教务管理及生活琐事,几乎不用班主任操心,但对学生而言,班主任始终是他们大学生活中,最为亲近和适意的倾诉对象。

(图片来源:千图网)

我在当他们班主任的几年中,除了不定期地和学生交流,一个最核心的工作,就是配合辅导员,做一些所谓“后进生”的思想工作。

他们逃课、考试不及格、不愿意打扫宿舍卫生、反感被迫去听讲座、不认同学校的诸多评价机制,以一种辅导员头疼的方式,保留了凝聚于叛逆气质之上的生命力。

如何说服这些孩子对付体制的考核,并让他们顺利获得学位,以对付社会更为死板的基本门槛,成为我最头疼的事情。我不在乎他们是否能够获得优秀宿舍、优秀班级的称号,但每个学生必须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是我对自己班主任职责的基本要求。

(图片来源:千图网)

3

于连的命运,引起长久的讨论

Qianmodeshushuo

十三年来,我突然发现,正是班主任身份,让我的社会关系中多了一个确定的群体:我的学生。相比公共课上一闪而过的面孔,这五十二个孩子,像是永远守在一个角落,一旦要和母校建立联系,我就成为他们毫不犹豫要联系的人。

十三年来,还是因为班主任身份所提供的方便,我目睹一个群体从学生时代,完全步入真实的社会,并和这个时代产生真实的关联。

我目睹八零后一代,在房价飙升最疯狂、社会群体分化最严重的十年,所演绎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和命运。

(图片来源:千图网)

我想起给他们上《外国文学史》,讲到狄更斯中期和后期小说的主题,充满了对资本主义和金钱世界的批判。于连的命运,更是引起他们长久的讨论,在二栋五楼的教室,曾经回荡一群大一新生,对于连命运教科书般的复述和总结:

“于连是同社会奋战的不幸的人。”

“于连是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

“他最终只能是一个为统治阶级所不容的平民青年。”

我从来没有想到,教科书上的内容,一个遥远时空文学选本的故事,竟然会如此贴近他们的真实,并形成对另一个时空的呼应。

他们,如一个个固定的锚点,成为我对国情,最方便的观测。

他们,以一个个真实的生命,成为我对时代,最真切的感知。

(图片来源:千图网)

明天仍是《我的二本学生》的第三章

四任班长

从大一到大四

班上迎来了四任班长

他们是谁

他们的身上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期待明天的分享

作者:黄灯

“二本学生作为全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

他们是和脚下大地黏附最紧的生命

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黄灯

未完待续

读书品人生

下一期我们在这等候您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写信

阡陌的述说|倾听你的述说

可以是关于生活上的琐碎

也可以是关于情感上的困惑

更可以是关于工作上的压力

我们来回答你的问题

希望收到你的来信

解答你的困惑

注:以600字为限,可以尝试在300字内完成一个情感问题发邮件,我们将会择优选择回答。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com。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我的二本学生》节选

作者|黄灯

主播|李海洋

编辑|李滟

责编|康轩山

主编|张玮

监审|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