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见|华熙生物赵燕VS瑞士银行张琼:生物科技让世界和人更美丽
28:12
在生物专业出身的赵燕看来,合成生物是未来生物科技行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北大生物学本科,分子生物学博士出身的张琼也说,如果人工智能是这个时代的底层变量,生物科技也能比肩而立。
生物学家经常说,生命有纳米尺度的精细,却有星球尺度的影响力。乔布斯也说过21世纪最大技术革新是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结合——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论是“加速进化”,拓展人类设计生命的边界。传统生物学是在做研究,合成生物是在做创造,远超出大数人的想象。人类从农业革命就在驯化动植物,但时间长,比如野生香蕉自然进化到人类食用的香蕉要4000年,而以复活猛犸象的研究闻名的合成生物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乔治·丘奇发明了一种加速进化方法MAGE(MultipleXAutomatedGenomeEngineering),只用3天就能让番茄红素产量提高5倍。
人类最稀缺的是资源,从大航海时代到今天的各类冲突,多源于资源稀缺。合成生物提供了解决资源稀缺的另一个思路,颠覆了人类利用资源的传统方式,过去要吃鸡肉要先养鸡,要用石油要去地下开采,未来可以直接合成,生产材料只需要基因元件。
合成生物开拓的全新生产模式,不需要养鸡就能吃到鸡肉,颠覆了整个养殖业、畜牧业乃至农业。合成生物不仅能合成肉,微生物还能生产汽油,塑料。总之,合成生物学正在用“生命”——这套已有几十亿年历史的系统,在重构现今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当然,生物安全和伦理风险也不容忽视。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
《慧见》:两位都是学霸出身,能否回忆一下当初为什么要报考生物学专业?
《慧见》:在外界印象中,华熙生物深耕玻尿酸领域取得成功,但公司已成长为生物科技平台型企业,拥有生物活性材料全产业链。20多年来你在做战略调整或选择的时候,如何选择变与不变的?
华熙生物的企业发展逻辑是从科学到技术到产品到品牌,最底层的支撑就是科学和技术,但科学不能直接转换成生产力,它只有变成产品才能转化成生产力。
《慧见》:中国从科学到技术到产品的转化链条里,目前最困难的环节在哪里?
为了让更多科学成果能转换成生产力,我们在天津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从0到1需要科学家,而从1到10,从10到100就需要有科学精神的企业家,从1到100其实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慧见》:贝索斯说过,总有人问我未来十年有什么变化,但少有人问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但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两位能否从各自所在的行业,预测一下未来十年的变与不变是什么?
比如我们原来生产玻尿酸是从鸡冠里提取,90年代我们首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菌种,可以在室内实现工业化生产,单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就能产生透明质酸,这是革命性的突破。颠覆了原来动物提取法,实现降本增效。在动物提取法的年代,1克透明质酸的价格要100美金,是同期金价的15倍,只能在顶级医疗、骨科眼科手术中应用,但今天食用级透明质酸能够做到每公斤1000元左右。
为什么说合成生物是未来生物科技方向,因为要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合成生物是底层支撑,细胞工厂不再使用石化来源。原来鸡冠提取透明质酸,养鸡需要花费一年,且一只鸡的鸡冠很少,提取率低。现在培养细胞只要18个小时,细胞吃大麦、小麦、玉米等,安全绿色环保零污染。
回到不变的部分,瑞银是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机构,近160年历史了,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核心诉求的理念是不变的。客户的两大核心诉求也是不变的,一个是对积累财富的保值增值,以及财富的传承。这100多年中我们经历过很多变革,包括给客户的投资建议会有变化,以及不同市场的解决方案也会有不同,但围绕诉求本身的战略是不变的。
《慧见》:你洞察到95后Z世代的需求跟95前的区别在哪里?
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是大挑战,也是大机会。首先要有好产品去说话,其次年轻人更有社会责任感、更关注环保,产品的包装也要更关注环保。也正是因为我们洞察到了这些,所以在短短三年中华熙生物的C端产品能够迅速崛起,感谢国货崛起的浪潮,给真正想做出好产品的中国企业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慧见》:运动场上每出现一个新纪录,都会刺激一大批跟随者纷纷打破这个纪录。你认为生物科技行业最新的技术突破可能在哪里?
真正的绿色制造就来自于此。现有的人造肉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而是加入了牛的血红蛋白才有牛肉味,是人造牛肉。但未来可能完全不需要任何牛的细胞,这才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意义。包括新冠疫苗,也是在基因层面直接合成,有非常多的变革和无限的想象空间。生物学的终极目标就是用合成生物技术为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长度去寻找答案。
必须放弃“昨日的成功”
《慧见》: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家精神不是一种特定的气质,而是一种行动。两位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华熙生物正好在香港上市,我们10月3日挂牌前后合计5个月都没有一家企业挂牌,和我们同期申报的五六家企业都选择了暂停上市。我们为什么没有暂停上市?这就是选择,如果为了钱去上市,肯定要撤回,但我们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去上市的,事实也证明当年融回来的资金还没有公司当年营业利润多。
《慧见》: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坚持在那个时点上市?
《慧见》:德鲁克还说放弃昨日的失败不难,最难最危险的是舍不得放弃昨天的成功。对于华熙生物和瑞士银行(中国)来说,什么是必须放弃的昨日的成功?
还是以2008年在港上市为例,那时华熙生物已经是全球最大玻尿酸原料生产企业,日子非常好过,毛利率超过90%,税后利润率60%以上。完全是卖方市场,基本没有销售人员和市场人员,都是别人打电话来要货。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坐在功劳簿上,还是要重新思考未来到底在哪?
我们的选择是不能只做一个挣钱的原料,要向产业纵深领域出发,要做产品C端,因此我们先从B2B2C业务开始,公司推出了第一个Ⅲ类医疗器械的医美产品,原有的团队根本不具备这种思维模式,所以我要带领企业上市,进而推动转型。
企业经营这么好去上市,整个集团都不同意,那时候还不知道会出现金融危机。2008年9月我们在香港路演,9月18号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公司紧急开会说要叫停上市。我说可以暂停,但我们上市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去融这笔钱,而是要解决核心问题“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
《慧见》:战略转型必须要通过上市来完成?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变成公众公司,大股东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真正的小股东来解决,用法律法规来解决。上市后就能合情合理地引进新的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因为融来的钱要有定向投入,我们募来的钱全部都投入到了终端研发,把公司的发展方向给转过来了,才有后来华熙生物的发展。
《慧见》:后来第二次转型,转向2C也这么艰难吗?
后来就和当初在玻尿酸原料上的情形一样,团队觉得已经做到行业第一,又缺乏动力。怎么办?因此我们又招了新团队来做2C端的新业务,事实证明2C端新业务对我们2B端和2B2C业务都有重大的冲击,激发了他们的内驱力。
去年整个集团也做了充分讨论,把企业使命又做了明确的定义,我们不光只是做金融服务,希望去重塑投资的力量,构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去改变这个世界,创建一个更公平、可持续的社会。比如瑞银是第一家全球性金融机构向客户建议,把ESG可持续投资作为首选投资方向。2018年我们推出了100%可持续投资的资产配置选项,客户投资金额在短短一两年内就翻了好几倍。需要强调的是,可持续投资不仅仅是另一条产品线,它是一种投资理念,可以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正面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技能帮助生命之美
《慧见》:两位都是女性,如何看待现代女性普遍有的年龄焦虑和颜值经济,如何看待科技、美和生命之间的关系?
当然科学和技术确实能给人带来外在美,科技能创造健康的食品、健康护理用品,帮人们去获得外在美。但我觉得两手都要抓,内外兼修,一是内在精神层面更美,一是靠现代科学来帮助外在更美。
《慧见》:虽然华熙生物在帮助外在美上很有作为,但你更重视还是内在美?
我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重新突破了自己的认知。比如我们连续做了11年的云中系列公益活动,去挖掘快要消失的那些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重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帮助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也丰富了我自己。
《慧见》:两位最怕被外界定位成什么,你们认为外界对你个人或公司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对个人而言,像用“玻尿酸女王”,用财富去定义一个人,是我最不喜欢的。要定义一个企业家,首先要看他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对社会有益,有没有价值。第二,他带领的企业是不是能健康发展。第三,他的企业利益相关方对他的评价,从多种维度评价更为客观。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勇于创新的女性企业家。我希望能引领企业不断去开拓、发掘、尝试。比如在透明质酸在很多应用领域都是我们第一个去做的,如率先将透明质酸应用到隐形眼镜护理液中、计生用品中等,这些领域我们都是开拓者。
瑞银帮助他们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已积累财富的企业家通过资产配置实现增值保值,二是帮助其实现慈善、传承等非财务目标,三是通过瑞银集团一体化服务模式,比如集团的投行业务,满足企业家的上市、融资、兼并、收购等资本市场需求。从服务客户财富积累、财富增值保值和非投资方面的目标,比如财富传承、慈善捐赠,在企业发展上我们也可以助力,也能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慧见》:你从华尔街回到香港加入瑞银,又回到北京,看到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有哪些机会?
《慧见》:听说两位闲暇时光都很爱阅读,最近在读什么书?
(作者:包慧编辑:曾芳,视频编辑,许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