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特刊丨粤向高质量:新方位、新动力、新突破

时间 • 2025-07-11 10:58:21
产业
经济
广东
发展
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特刊

粤向高质量:新方位、新动力、新突破


岁末年初再回眸,应当如何总结广东的2023年?


这是“拼”的一年。


开年即冲刺,全力拼经济,农历正月初七,广东聚焦高质量发展隆重召开“新春第一会”,喊出了“再造新广东、再创新奇迹”的强音。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在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伊始,以担当的姿态和行动鼓足了奋斗的干劲。


这是“新”的一年。


面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广东立足新方位、增强新动力、追寻新突破,省委作出“1310”具体部署,以“走在前列”这一总目标为锚,再向改革、开放和创新要发展动力,力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这是“进”的一年。


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新定位,“一点两地”牵引三地协同迈向新深度,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达成投资贸易项目859个,总金额超2.24万亿元;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广东呈现开放新力度,第134届广交会人流如织、客商云集,线下出口成交达223亿美元;着力扩大内需,广东扩容市场新广度,常住人口达1.27亿,拥有4000多万中等收入群体,年消费总额超6600亿美元;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着力提升产业新精度,拥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居全国首位;以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广东金融不断刷新“锐度”,存款、贷款余额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23年1~9月广东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9万亿元人民币,增量稳居全国第一……


展望2024年,新广东拥有更多新期待。




南财研报



中国工业十强市扫描,深圳有望蝉联冠军,广州佛山宁波抢位“第五城”


工业增加值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外界观察一座城市经济实力的窗口,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增速快则经济发展快。


南财智库按照2022年全国各城市工业增加值数据,梳理出中国工业十强城市名单,它们分别是深圳、上海、苏州、重庆、广州、佛山、宁波、无锡、东莞和泉州。



2023年,这些城市是否扛住了内外部的压力,维持了自身的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工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各地探索实践的着力点又在哪里?【点此查看详细】




南财对话



专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大湾区优势与企业创新逻辑不谋而合


近年来,金融业支持科创产业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大,粤港澳大湾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明显增长。


与其他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投领域有哪些优势和特点?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利用金融优势助力科创产业发展?康波周期的萧条阶段,金融资本如何支持科技创新?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举办期间,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逐一拆解。


王忠民表示,扎根中国庞大市场,并与全球市场有机链接是粤港澳大湾区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重要特征。数字化时代使许多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学原理失效,科技创新需要全资本账户赋能,应对快速迭代升级的时代特点。【点此查看详细】



专访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强化跨学科建设和产教融合以新型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五周年日渐临近,当地产业提速、科创活跃的种种迹象表明,大湾区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新质生产力的跃升自然而然意味着人力资本的革新。因此,新型人才成为新一轮产业竞速中的制胜关键。其中,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大湾区源源不断汇聚和培育新型人才的责任。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校应如何定义、招揽和培育新型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探索出了一个样本。成立一年多来,全校已有教师近240位,其中90%以上教师在海外(含港澳台地区)获得博士学位。自学校筹办阶段至今,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每周都抽出大量时间寻觅、对接人才,推介学校的科研环境、薪资待遇以及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


倪明选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以数字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高度需求,“为培育市场需要的人才,港科大(广州)以‘枢纽—学域’架构替代了传统的学科架构,促进跨学科的碰撞;学校通过多序列的教师招聘等举措,探索‘产业界出题、产学研共同答题’的产教融合模式。”【点此查看详细】




湾区“深”度



世界级湾区建设迈向纵深:四大平台牵引合作升级粤港澳携手“融通聚变”


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为前海和横琴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大湾区合作向纵深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受访专家看来,整体来看,大湾区建设的纵深推进体现在三地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四大平台在纵深建设上承担着先行先试、枢纽、高地的角色,均是服务港澳、拓展港澳发展空间、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而接下来,大湾区需要借助四大平台的“试验田”作用,更加注重从制度创新出发,牵引大湾区走向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点此查看详细】



澳琴融合开新篇:发力产业投资联手百家PE/VC“筑巢引凤”


12月21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重磅发布,从澳琴空间、产业、民生、城市建设等全方位一体化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整体规划。其中,“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多币种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探索开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股权份额转让试点,拓展市场化退出渠道”,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焦点。


为配合两地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合作区新成立了政府引导基金以及执委会独资公司横琴深合投资有限公司,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扶持和鼓励的产业领域。【点此查看详细】




开放“力”度



广东向世界:“五外联动”塑发展优势携手港澳拓经济纵深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4年九大经济重点工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位列其中。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开放基因融贯广东发展脉络。2023年,从“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向全球客商敞开机遇大门,到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释放“强引力”,再到“五外联动”组合拳重磅实施,广东正谋求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委锚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1310”具体部署中,开放也被明确为三大动力之一。


广东何以开放?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一点两地”新定位,迈向新阶段建设发展,正强化对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牵引作用;另一方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制度型开放成为广东探索的关键。【点此查看详细】




市场“广”度



“粤式”扩内需:消费场景修复与创新并举“超级市场”催生超大流量


“你抽中消费券了吗?”自12月11日广东启动3亿元消费券发放活动以来,这已成社交平台上最热的话题之一。统计显示,第一轮消费券活动广东累计发出1020万张消费券,触达全省1.05亿人,第二轮消费券活动正火热进行中。


约1.27亿人口、GDP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6700亿美元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广东孕育出了一个极具潜力和代表性的“超级市场”。从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出台,到多元消费场景的打造,消费券成为“流量担当”的背后不仅反映出广东经济的强劲活力,也意味着广东促消费、扩内需的不断探索。


放眼2023年,这个“超级市场”迎来更多机遇,广汕铁路、深茂铁路、佛莞城际铁路等项目先后开工;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正式贯通,预计明年通车;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交通距离的不断缩短,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流通加速,广东的新消费格局、新消费动能将加快形成。【点此查看详细】




产业“精”度



解码广东制造业“含新量”:数智化再造新质生产力集群式重塑产业新引擎


今年一季度,广东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1.4%,实现转负为正;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增速相比于一季度加快了1.1个百分点;1-10月,这一数值再度提升至3.6%,至此已经连续6个月回升。


对于制造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的广东来说,能够实现工业经济连续、稳步回升,意味着广东下了一番苦功。特别是在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外贸呈现下行压力的背景之下,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的广东实现这一增长成绩尤为不易。


今年,广东明显加强了对制造业的调整优化,相继发布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措施》《广东省降低制造业成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系列针对性举措,制造业进入政策密集年,资源要素快速向相关领域倾斜。【点此查看详细】




区域“热”度



广州“求解”能级跃升:GDP将破3万亿大关“破题”新经济发展范式


12月20日,《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广州都市圈正式升级成为全国第12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明确,广州都市圈将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佛核心区为引领,以肇庆、清远中心城区为发展极,依托主要交通廊道,构建“一核两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


“千年商都”广州能够领衔国家级都市圈的建设发展,再次突显了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地位与势能,也意味着广州需要在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上实现更大的跃升。


2023年开春,广州立下GDP突破3万亿的“军令状”,全力拼经济。2023年前三季度,广州地区生产总值为21769.84亿元,同比增长4.2%。“3万亿广州”正备受各界关注与期待,新的发展台阶之上,广州需要新动能和新突破。【点此查看详细】



争当新质生产力“尖子生”天河的底气、实力与担当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广州科教资源富集、实验室创新平台聚集、各类科研人才云集。如何将丰厚的科研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从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直是广州面临的现实问题。


天河区作为广州的经济大区、创新强区,去年GDP总量约占全市22%,以一区之力贡献了粤港澳大湾区4.8%的经济总量,位列2023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区第二,四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近年来,天河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在推动人力资本跃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


广州市天河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建荣在此前召开的2023广州国际创新节上透露,天河区精准发力优平台,在已构建起天河中央商务区、广州国际金融城、天河智慧城“三区支撑”的基础上,依托辖内26所高等院校、44家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谋划打造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聚力塑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全过程创新生态圈,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点此查看详细】



勇立改革潮头,2023年深圳经济再创新高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从年初的深港两地人员恢复正常通关往来,到年末全球招商大会涉及投资金额上万亿元。于深圳而言,202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以当前公布的经济数据预测,深圳将有望继续保持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双冠”的成绩,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有望首次破“万亿”。今年以来,深圳以有力的工作和有效的政策抓好生产、消费、投资、外贸等各项工作,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对此,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结合今年已经公开发布的经济数据,摘取相关重要事件并结合专家的访谈,对2023年深圳经济进行了回顾。【点此查看详细】


珠海进击万亿“工业强市”,珠西“核心”如何迈向湾区科创新城?


距离“工业强市”,珠海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今年前10月,珠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5.39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4+3”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970.85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80.6%。


珠海提出“工业强市”的目标已有多年,早在2006年就写入城市发展战略。如今,珠海又进一步明确,打造“4+3”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4年经济工作,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


珠海的“二次创业”也正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谋求推动产业与科技融合,加快迈向万亿“工业强市”。【点此查看详细】



佛山新方位:北向西进“再造新佛山”跨区域合作是关键


摊开佛山地图,东、南部紧邻广州荔湾、越秀、番禺等地,是佛山经济与产业发展长期的重心。禅城、南海、顺德三区面积占全市的53.5%,但GDP、常住人口占比都超过八成。反观西部的高明和北部的三水,两区面积占全市近半,但GDP之和占比仅不到两成。


不过,随着禅南顺土地开发强度日渐走高,佛山城市发展的C位正在悄然改变。


在近期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佛山发布了“十大行动”计划。以打造佛北战新产业园为重心的北向战略行动荣登十大行动之首,成为佛山践行“百千万工程”最有力的抓手。


与此同时,佛山西进计划也浮出水面。12月以来,佛山屡次提出,要加快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谋深做实西进计划,打开城市发展格局。【点此查看详细】



高企密度全市领先,顺德容桂角逐数字经济新赛道

不久之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同时,提出要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我国首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首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镇街,顺德容桂主动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布局新经济、新赛道,并将其作为践行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仅在2023年12月,当地就迎来四大电子信息企业先后落地。其中,“3D视觉第一股”奥比中光在容桂购地50亩,计划投资10亿元打造3D视觉感知产业智能制造项目;广东快可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将企业总部落地容桂,成为容桂首个平台型总部项目,预计达产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点此查看详细】



筑构“稳经济”三大支点,解码东莞重塑产业韧性动力源


今年年初,制造业重镇东莞就把“拼经济”摆在最突出位置,强调持续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客观来讲,东莞经济发展今年面临一定的挑战,不过从三季报的数据来看,东莞工业经济已企稳回升,这表明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


若回顾今年东莞一系列动作,这种经济韧性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在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当下,东莞主动引育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链式”创新、融合集群发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的释放,一方面能够通过创新要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另一方面又将推动实现产业“立新柱”。


事实上,东莞并未拘泥当下,而是着眼长远。随着基础创新的再进位、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重要支点城市”口号的提出,一条独具东莞特色的、从源头创新到科技成果转换的要素支持链条正逐步成型,并为构建创新产业“雨林”提供强大生态支撑,借此向更高的城市能级迈进。【点此查看详细】



长安镇:加速冲刺“千亿镇”,串珠成链崛起“产业森林”


今年以来,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提出集中资源力量,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作为珠三角经济强市,东莞镇域经济发达,而长安镇与“千亿镇”最为接近。2022年,长安镇以895.18亿元的GDP在东莞镇街中排名居首,被视为广东省第三个“千亿镇”的强有力竞争者。


作为全省镇域经济的代表,长安被东莞选取为“百千万工程”创先典型镇。当前,长安镇全力抢抓“百千万工程”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打响产业发展攻坚战,瞄准做大电子信息产业、机械五金模具产业特色产业,培育智能视觉、新能源汽车配套、电子大健康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富有生机活力的产业森林,努力实现加快产业转型、引才留才育才、连片空间拓展、城市与人口共生共荣“四大突围”,向着“千亿镇”目标阔步迈进。【点此查看详细】




金融“锐”度



金融赋能广东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占GPD约10%


近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广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与金融业的支持息息相关。2023年以来,广东出台一系列金融政策指导文件,为金融业主体提升服务广东实体经济质效谋篇布局。


《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横琴金融30条”、“前海金融30条”、“广东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27条”、“融资租赁支持制造业15条”以及各地市出台的金融助力民营经济、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等一系列相关指导文件为广东金融系统聚焦实体经济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带来清晰的路线图。【点此查看详细】


如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广东以创投风投破题搭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突破无法一蹴而就,企业的创新创业之路往往需要金融助力“爬坡过坎”。今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置于五篇大文章之首,释放了引导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关键领域的鲜明信号。


近期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连续7年领跑全国,蝉联第一。科技创新无疑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从国际发展趋势看,“金融活水”必须要与科技创新进一步耦合,才能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澎湃动力。当前,广东已初步形成了全范围、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关键在于充分发挥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金融资源的优势,找准撬动科技创新的金融支点,形成协同高效、分工明晰、分布合理、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点此查看详细】




SFC

本期编辑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