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将阿斯巴甜列入可能致癌?零糖饮料不能再喝了?
7月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发布了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这消息一出,直冲热搜,让无糖饮料狂热粉直接陷入了焦虑。那么,无糖饮料还能不能再喝了?所说的阿斯巴甜“可能对人类致癌”,危险性到底有多大?还有没有能替代的安全甜味剂?
什么是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是最常见的人工甜味剂之一,也叫代糖。它的甜度虽然是蔗糖的200倍,但热量仅仅是蔗糖的200分之一。也就是说,在达到相同甜度的情况下,使用阿斯巴甜这类的甜味剂是会节省成本的,只需要一丢丢就够了。
作为甜味剂,阿斯巴甜被用于面包、糕点、饼干、无糖饮料、酸奶或是口香糖等食品中。而在这次的风波中,压力最大的就要数我们很多人喜爱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旗下的无糖饮料。阿斯巴甜是它们的常驻嘉宾,因为一般国内大多数无糖饮料都用三氯蔗糖和赤藓糖醇来代替蔗糖。
发布评估报告的两大机构是何来头?
7月14日,两大机构同时发布报告结果。但它们的评估是独立完成的,JECFA报告是IARC报告的重要补充。那么,这两大机构都是什么来头?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流行病学、实验室科学,还有生物统计和信息学。它并不是食品安全研究机构,因此它的信息本身不具有强制性。之所以这次能够掀起这么大的热浪,是因为它的观点可能会间接影响监管部门的决策。
根据物质可导致癌症的确定性水平,IARC大致将致癌性分为5个等级,阿斯巴甜被列入的则是“2B”致癌物,跟它同一级别的还包括了手机辐射。而2A的致癌物有新鲜牛羊肉等红肉,还有上夜班和吃烧烤。也就是说你要是吃着烧烤,再加上熬夜玩手机,光戒掉无糖可乐也不一定能保证你的健康。
阿斯巴甜被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2B类致癌物),具体来说,就是阿斯巴甜对人类致癌的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癌症及致癌机制的证据也都有限。
关于这份报告的另一机构就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这是一个由国际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从1956年成立以来,已经评估了2600多种食品添加剂风险。
而这次JECFA给出的结论是,评估的数据表明没有足够的理由改变先前确定的阿斯巴甜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为0-40毫克/公斤体重。因此,委员会重申,一个人每天的摄入量在这个限度内是安全的。举个例子,假设你没有从其他食物来源摄入其他食物,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软饮料,对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来说,每天至少需要喝9-14罐以上才能超过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
为何我们戒不了甜?
要说这阿斯巴甜一事之所以能引发焦虑,还是得归咎于我们对甜的喜好上来。那为啥我们戒不了甜呢?
大量摄入糖分对早期人类的存活是特别重要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延续下去,人类进化出了一个爱吃甜食的大脑系统。
当饮料还有甜食中的糖分进入我们人体后,就会让身体产生大量愉悦神经递质多巴胺,它会刺激神经使我们处于亢奋状态。我们人体所需能量的50%-70%都是来自糖的氧化过程。人体血糖水平相对较高时,情绪就会更加稳定和愉悦。当能量全部释放完毕,血糖水平低时,人体就会感觉到饥饿和对甜食的渴望,还会出现烦躁、易怒、情绪低落,所以很难想象没有甜味的快乐。
但是在大脑的奖赏系统中,大量含糖食品会反复激活奖赏途径,使大脑适应频繁的刺激,从而“耐受”。这就意味着需要吃到更多甜食,才能获得同样令人愉悦的感觉。这也就是为啥常吃甜食的人,会变得越来越爱吃的原因。
从机理上来说,甜味剂是既能让我们感觉到甜味,还不会引起血糖的相应增加,也就是通过了对人体代谢系统的“欺骗”,因此满足了很多爱糖却不能碰糖的人士。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那其它甜味剂该如何选?
蔗糖是口味口感最好的甜味来源,但是从原料成本和消费需求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人工合成甜味剂和天然代糖已经取代了一部分蔗糖的市场。人工合成甜味剂除了阿斯巴甜,还有安赛蜜、糖精、三氯蔗糖等。
事实上,甜味剂与健康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因为人工甜味剂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而天然甜味剂原料是植物,还有比较长的食用历史,所以在选购带甜味剂的食品或饮料时,建议您优先选择添加天然甜味剂。比如,像甜菊糖苷在人的大肠中就可以被微生物发酵代谢,或者从甘茶叶提取的甘茶素、罗汉果糖甜苷,再或是也有着“天然”身份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甜味剂赤藓糖醇等。它们就会更符合我们健康安全、零糖零脂的消费理念。
最后再提醒一句,每个人的口味和营养需求等情况不同,所以买的时候,最好先看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你喜欢吃甜食吗?
你还喝零糖饮料吗?
评论区和我们一起聊聊
编导、后期|赵崇竹
编辑|王会苹
主编|蒋琳张玮
监审|钟倩